查看原文
其他

妈,你才70岁,去打份工吧……”

团团 三秦青年 2020-02-12

来源 | 国馆(ID:guoguan5000)

 


前段时间,去深圳参加一个茶话会,分享关于家庭养老和育儿的理念。


一个自主创业的人说:“我妈70岁了,我还和她说,妈,你才70岁,去打份工吧。”


当时,台下一片哗然。


“你都这么大腕了,市中心大平层住着,为什么还让70岁的老母亲出去打工啊,这也太不孝了吧。”


他解释说道:“其实你们不知道,老年也需要忙,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标感,也需要一份工作,体现价值。”


听完他的演讲,我被深深折服。很多人把让老人退休后享清福,理解成了“把老人供着养着,让他们混吃等死。”


于是让他们呆在家里,大眼瞪小眼,无所事事。


往往看起来的至孝,其实是不孝。



01


胡润百富发布了《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》:

 

 

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高净值人群:指的是资产净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,通俗来说,花一万块钱不会心疼的人。


这份白皮书中,研究人员调查发现,高净值人群中,三大最核心的需求在于:(1)自己的健康与发展,(2)父母健康,(3)子女教育。


有了钱,并不是拿着钱去享受,挥霍。反而更加急切的思考,如何维持自己的发展,如何教育好子女,养育好父母,家族传承意识愈发明显。


这好像和我们印象中达到财务自由标准的人们不一样,有钱了,并不意味着轻松、放任自流,享受。相反,比你有钱的人,更重视子女教育、父母健康,也更重视家庭。


02


 养育父母 


这份白皮书的数据显示,每个高净值人群的家中,有3位平均年龄超过73岁的老人需要抚养。


和我们差不多。


曾经的独生子女,现如今大多长大成人,结婚生子,中国社会进入421家庭模式,两个小夫妻,需要养育4个老人和1个孩子。


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,也许可以给我们自己一点启示。

 

1、购买重大疾病商业险


很久之前,一篇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刷爆朋友圈。作者是北京人,北京有房,东北有房,一年的收入是他夫人、岳父、岳母的收入总和,典型的中产阶级,典型的高净值人群。


一场感冒,大概一个月的ICU治疗,被逼迫到卖东北房子,卖北京房子的地步。你要知道,ICU一天的治疗费用就是6万到10万,等于是一个普通基层公务员一年的工资收入了。


每个人都有得大病的概率,尤其像一些恶性疾病,例如肿瘤,器官衰竭等。这类病,要么不治,一治,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治疗费用。


别说一个普通人家,就是一个中产阶级,一个高净值的家庭,一场大病,随随便便就能压垮。


所以,高净值人群非常注重给父母购买重大疾病的商业保险。一旦得病,医保报一层,商业保险报一层,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。至少,不至于一个人得病,毁掉一个家庭的未来。


这对我们普通人的启示在于:每个人面临的风险都是一样的,病魔不会管你是普通收入阶层,还是高净值人群。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,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的。把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,投入到疾病保险,把疾病风险,转嫁给保险公司。


无论是什么人,我们都有义务不让自己成为家人、朋友的隐性炸弹,一炸,就是一家子的未来。

 


2、不让父母成为专职育儿保姆


朋友玮玮是两家化妆品店的店主,年入在百万以上,两套房,可以算得上是标准的高净值人群。


生了二胎之后,她很纠结,要不要让母亲过来带小孩?倒不是怕请不起保姆,而是觉得母亲究竟是母亲,带自己的外孙女,肯定会用心很多,而且也让自己放心。


但她也非常担心,带两个孩子,是一项任务很重的活儿,需要很多的精力、时间和耐心,老母亲带孩子,能不能撑得住呢?


玮玮找老公商量:“要不要让我妈过来带孩子?”

 

老公一口气回绝:“不行,决不能让父母老了之后专门为我们带孩子。”


宁可花高价钱请好的保姆,也不能让父母老了之后还要专门带孩子。


《柯桥日报》的报道,山东有位李阿姨,63岁了,退休了,本来日子过得充实而且轻松,平时上上课,跳跳舞,时不时还能出门旅旅游。


后来,自己的独生女儿生了孩子,李阿姨不得不过去带孩子,每天累死累活,伺候孩子吃喝拉撒,而且自己是山东人,住在武汉,买菜听不懂武汉话,身边也没个说话的人。


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儿园,李阿姨原本想着可以休息一下了,结果女儿又怀上了二胎,李阿姨又要照顾孩子,又要操持家务,得了中度抑郁症。


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帮自己带孩子,最好是全职,专门给自己带孩子,自己就可以忙着工作,忙着旅行。


带过孩子的都知道,带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长大到可以上幼儿园,有多么辛苦,多么劳累,需要多么大的精力、时间和耐心。这些,年轻人都未必撑得住,更何况是老人。


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带,超出老人的能量极限。孩子没带好,老人病倒了,两头忙,更惨。最重要的是,老人身体机能已经相当脆弱,易劳累,大病小病一起来。我就见过带孩子引发心脏病的老人,当晚去世。


不让父母成为专职育儿保姆,是为人子女的基本义务。也许你无法像高净值人群那样,花大价钱请保姆,你必须要依赖一下父母,但你一样不能让父母成为专职育儿保姆。孩子是你的孩子,养育是你的责任,别把这份责任全部转嫁到老人身上。



3、支持父母工作


出人意料的是,高净值人群非常支持自己的父母退休后去工作,做一些公益或社区类的工作。


有些人很难理解:明明很有钱,为什么还要父母出去工作。


为什么呢?


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,有目标,并且积极付诸实施的人,早死风险比其他人要低50%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里克研究后得出一项结论:“有目标感的老人,生存意识更加明显,健康管理更加有序。”


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则发现,生活中有很强目标的老人,患大面积脑梗塞的可能性低44%。

 

千万不要以为老年人退休了,就应该什么事儿都不干,每天溜达溜达,打打太极拳,散散步,这就是让老人享清福。


不然,退休后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更容易得病,死亡风险更大。


相反,退休后,有工作(当然,指的是劳动强度在承受范围内的工作)的老人,会更有存在感,更有目标和成就感。他们心底认为,自己并不是在吃闲饭,也没有废掉。自己的存在,对于家庭,对社会,依然意义巨大。


所以,对普通人来说,真的不要强制性地让父母享所谓的“清福”,支持他们工作,支持他们找到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管理,这才是真正的孝心。


而且父母工作,有一部分收入,对普通家庭来说,也是一份支持。



03


 养育孩子 


在养育孩子方面,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,也值得深究和反思。有些教育理念,可能和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相悖,但不得不说,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,孩子会大概率更优秀。


1、分数很重要


作家毛西去朋友家做客,朋友是生意人,开公司,收入不低。看到朋友孩子在客厅面壁思过,被惩罚晚上不许吃饭,和洗碗一天。毛西问朋友:“孩子犯什么错了?”


朋友说:“考试考砸了,考了95分。”


毛西问:“总分多少?”


朋友:“100分。”


毛西一听炸了:“总分100分,孩子考了95分怎么就叫考砸了?只差5分啊,就满分了!你还罚他?”


朋友说:“不是我罚他,是他和我共同订下的目标,这次考试,要考98以上。现在没有达到,当然要受罚了!”


毛西说:“分数有那么重要吗?”


朋友说:“当然重要了啊,分数就是竞争指标,你说重要不重要。”


看到这个故事,我很惊讶。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是,孩子的成绩不重要,快乐成长才重要;分数是一种束缚,束缚了孩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。


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:分数重要,而且是非常重要。

 

互联网峰会饭局大佬们的学历

大佬们的身价


这两张图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时,中国互联网圈内大佬聚会合影。


看看他们的身价,再看看他们的学历。


为什么说分数很重要?分数是竞争力的基础,是踏入门槛的准入证。没有分数,你连台都上不了,谈何竞争。


为什么说分数很重要?分数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体现。分数之高低,不仅仅关乎懂不懂如何考试,还关系到会不会学习,会不会弥补自己的短项。分数,和财富一样,是一个人勤奋、努力、坚持、上进、聪明的综合体现。

 

所以,对于普通人来说,也请你告诉你的孩子:分数,很重要,要好好学习。


2、规矩意识

 

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中,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。


我们做读者调查的时候,采访过一位广州精英,她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中层管理者,收入不错,她非常注重给孩子培养规矩意识。


例如起床。

 

小孩子都喜欢睡懒觉,很多时候,当妈的喊一次,不理,喊三次五次,还是不起床。


这位妈妈和孩子约定:“我只会喊你两次,如果你在我化好妆之后,还是不起床,错过了校车,那自己起床吃早餐,自己想办法去学校,我不会送你。”

 

她是这么说的,也一样是这么做的。当然,为了安全问题,她让孩子爸爸在后面偷偷跟着孩子保护。


果然,孩子迟到了,被老师当众批评。每一次迟到,都是严厉的批评。


三四次之后,她只需要喊一遍,孩子就乖乖起床了,毕竟即使是小孩子,也不想天天挨批。他开始懂得了纪律。


这就是规矩意识。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,所谓成长,就是熟悉并遵守这些规律和守则,为人父母,就是要引导孩子培养规矩意识。


现在有一种被捧上天的教育,叫释放孩子的天性,很多父母天然地理解,噢,释放天性,那就不管了,放养,爱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上学,这不是释放天性,这是释放恶性。


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,昼出夜伏的作息规律,社会关系的维系规律。一个优秀的人,都有很好的规矩意识。



3、抗挫商比情商更重要


很多人鼓吹情商的重要性,和人相处得舒服,是最顶级的情商。而事实是,有时候真正优秀的人,和人相处的时候,并不会让人觉得舒服。


乔布斯不会让自己的合作伙伴沃兹觉得舒服,张瑞明一锤子把海尔冰箱砸个稀巴烂的时候,相信也不会让海尔公司那么多的员工觉得舒服。


参加过一个高级教育论坛,与会人员,十有九富,都在憋着劲儿,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,或者,至少能把财富传承下去,不至于守不住。


在里面听到一个观点,很受欢迎:“对孩子来说,培养他的抗挫商,远比情商重要很多。”


所谓抗挫商,就是指孩子的抗打击能力。

 

小说《相爱十年》里有一句话:“没有所谓的成功,不死,熬过来,你就赢了。”


从小学到高考,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,就是一场持久战,能考上985/211的,很多时候,靠得不是智商,就是抗挫商:坚持、勤奋,愈挫愈勇,一次次过关斩将。


这种品质,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,也尤为重要。

 

《士兵突击》里,连长高诚对许三多说了一句话:“过日子,不就是问题叠着问题?”生活不是康庄大道,甚至不是丘陵,而是高山大海。没有抗御风涛的能力,一定会被拍死在路上。

 

也希望你这样告诉你的孩子:我们都还没到拼天赋的时候,能熬过去的,都是肩上能扛住东西的人。



4、从小训练孩子的财商


李一诺是前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,现在的盖茨基金会的中国区负责人。


小时候有一次,李一诺和妈妈一起出去买菜,买完菜回来之后,妈妈看了一下钱包,突然说:“那个老板少找给我两毛钱。”


然后拉着李一诺回到商家,结果真是老板少找给妈妈两毛钱。


李一诺后来长大之后,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,那个时候我就明白:“哇,原来妈妈知道自己的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。”


这一习惯在李一诺成长的过程中,被深深烙下来了。长大之后,李一诺也时时刻刻清楚自己的财富价值有多少。

 

“你只有知道自己有多少钱,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把钱花在哪些地方,能发挥最大用处。”


这就是对孩子财商的教育。


很多家庭的孩子,未必知道钱从哪里来,也不清楚家里的境况,于是,熊孩子豪掷几十万打赏主播的事情,常有发生。


高净值人群非常认可犹太人对孩子的财商教育,他们非常注重从小给孩子传递财富理念。


例如明确孩子的物权理念:你的玩具是你自己的,你有权借给或者不借给别人玩;同样,别人的玩具不是你的,人家也有权不借给你玩;


例如成年之后,送给孩子一支股票:洞悉资本市场的起伏。

 

例如告诉孩子,钱不是万能的:挣钱是为了自我满足,财富是自我实力和价值的体现,但绝不是生活的一切。


这对我们一样有启示,对于孩子,不应该他缺钱了就给钱,要教会他怎么花钱。其实这也是价值观塑造的一部分。一个人愿意把钱花在哪里,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价值观。


总之,你除了给孩子钱,也应该教育孩子如何花钱。

 


5、生活美感


什么叫生活美感?


前段时间我去北京出差,见一个很久未见的朋友,他在北京大学上班,是研究心理学的。他妻子在北师大上班,是博士。


前段时间,他们买了房。北京房价很贵,他们到处凑钱,也只能买一个差不多五十平米的。


但我去他家的时候,发现他们家真是很干净,面积虽然小,但处处透露着一种精致和讲究。在这个大众都用蓝牙和手机外放听歌的时代,他们家居然还有古老的音乐机。


讲两个小例子吧。


他们家餐桌中央有一束花,这束花是每天都会变的。我每天晚上去他们家吃饭,发现每天的花都不一样,时而玫瑰,时而月季,有时候又是菊花。


朋友告诉我:“他妻子是进行植物学研究的,每天都会带一束花来,把家里的花换一换。不同的花,代表不同的心情,他们希望孩子能感觉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美好。”


另外,他们家每天吃饭之前,都会打开音乐机,放纯音乐,钢琴曲、古筝、箫或者是其它乐器的纯音乐。

 

音乐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乐感,一样能让孩子在吃饭时拥有好心情。所谓幸福,难道不就是对一日三餐怀揣憧憬吗?


“我们希望孩子知道,生活中有些美好,是不期而遇的,是小小的,并非大量地拥有,才能让自己富足。在生活中,一些美好的小细节,一样能让人生富足而美好。”


林清玄说:“真正的生活品质,是回到自我,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,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。”


所以,别老想着要给孩子买大房子、买好的玩具了,普通人一样可以让孩子富足:陪他看夕阳,陪他听一首他最喜欢的歌,陪他在海边玩泥沙,陪他去山上看星星。

 


04


幸福的家庭大多类似,不幸的家庭,各有各的不幸。


这虽然是一篇关于高净值人群家庭生活的剖析,但对那些想要把生活经营得美好的人,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

当你觉得生活针对你时,

可以去看看那些活得快乐的人,

是如何熨烫生活的,

也许你会发现,

并不是生活在针对你,

而是你在针对生活。


戳文末右下角️给秦小青个鼓励吧!


猜你喜欢

心情|阅读|趣闻|青春|视角


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

让太阳拥抱你

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